据美国媒体1月29日报道,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27日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于1951年,是塞林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全书以出身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16岁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的口吻叙述,塑造了美国当代文学中最早的反英雄形象之一。该书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至今仍十分畅销。
在这里,我不想讨论什么“垮掉的一代”、什么“叛逆的英雄”,也不想讨论什么“没有塞林格就没有王朔和王小波”之类的狗屁观点。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毛!跟我没半点关系!
我只想说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我青春年少时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距离第一次翻开《麦田里的守望者》 已经整整十年。说实话,书的情节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这是一件让我非常无奈和苦恼的事情。看过的东西过不了多少时间就全部还给了作者,几乎留不下什么。要不然哥现在的文学水平起码得有三四层楼那么高~
扯远了…… 说正经的:我现在只是依稀记得小说的主人公(名字也忘了……)一个人在外面浪了两天,见了他最爱的小妹妹,还找个了性工作者,结果花了钱却没办事儿……(妈的! 我就记住这种情节了……)。剩下的,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主要是实在想不来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新浪读书看全本。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本书并不是像我介绍的那样充满了大量与幼齿和妓者的xing爱描写。抱此念头的同志就不用看这本书了,我另外推荐一本给你——《少年阿宾》(只有电子版)。在这里,我再次重申一遍,《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是黄色小说!!省得不明真相的群众说我是流氓。
这本书带给高中时候的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我旷了两个星期的课。当时的心情无比颓废。整天背着个破旧的蓝色单肩包,抱着本《飘》,围着地铁二号线一圈一圈的坐。直到两个星期后,班主任亲自找到家里,并以退学威胁我的时候,我才勉强回到学校,回归到正常的学生生活。
若干年后,我曾多次拼命回想当初的情景和心境,反思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父母以及老师眼里的乖孩子做出了如此“出格”(他们的评价)和“疯狂”(自我的评价)的行为。但我最终还是败了,一次次的尝试都是无疾而终,仿佛这件事就不是我干的一样,或者是我的Tyler Durden干的一样。以至于事情发生多年后,我始终没有勇气再次翻开这本充满魔力的书。直到某个冬日的下午,在良乡图书馆馆藏室发现一本落满灰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经过若干次思想挣扎后,才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把它和借书卡递给前台的老师。因为我不知道通过再一次的阅读它又会给我带来怎样的冲击。抱着这本有点年头的小说迅速逃回了安静的宿舍,爬上床,躲在被窝里,翻开书,准备另一次心灵洗礼。
我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重温了这本小说。我依旧清晰的记得外面的天是灰色的。让我失望的是,这本书的效力貌似在我身上不会再产生了。我爬下床,在地上溜达了两圈,感觉依旧如故,和借书前的我相比没有任何变化。我痴想它的后劲会很足,于是又一个人溜达下楼去食堂吃饭。在咀嚼盘中餐的时候,我在脑子里一遍遍回放书里的情节,努力去感受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结果毛感觉都没有——像一片羽毛拂过水面,又被风吹走了一样——毛都没有留下。这就更加让我纠结困惑于这本书当初让我改变的原因。
之后再读此书,依旧一无所获。我也终究放弃了这一条自我探索之路,抑或许只有青春年少的我才能拥有那样的心境情怀。遂随后买了本中英文对照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权作是对那段逝去岁月的一种缅怀吧。
按照国际惯例,摘抄小说某一精彩片段作为书评的结尾。当然了,《麦田里的守望者》逃不过“麦田里的守望者”: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 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 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不知道是我对这本书是不是有特殊的偏好,在初中那幽暗从没人去过的图书馆竟然看了两本影响我人生的图书,一本是《发条橙》一本就是《麦田守望者》,霍尔顿虽然虽然张嘴闭嘴的fu*k,但是他这后边的一切感受,我能在我自己身上上到。也曾坐着地铁环线一圈一圈的,不知道哪一站才是自己要到达的终点,那种青春的迷茫,只有青春的时候才会有,内感觉现在回忆起来,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