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公众号旧文

2016北铁大数据

作为美国旧金山“逃离恶魔岛”(如上图)铁人三项赛亚洲唯一的分赛站,2016年北京国际铁人三项赛已于9月11日顺利结束。在官网上拿到了奥运距离(1.5公里游泳+40公里自行车+10公里跑步)参赛和完赛成绩名单,于是我又来大数据分析了。

本次奥运距离赛事共有25个国家的1,349人、37支队伍报名参加。1,349人包括8名男子专业选手(蝉联伦敦、里约两次奥运冠军的阿利斯泰尔·布朗利北铁首秀)、6名女子专业选手、2名残疾人选手以及1,333名我这样的普通老百姓。其中,男子选手1179人,约占87.4%;女子选手170人,并没有现场看起来那么多。

剔除未出赛及被关门者,最终完赛人数为1,008人(包含12名专业选手、2名残疾人选手以及994名业余选手,未包含完赛队伍),约占报名人数74.7%。为了使分析更加合理且有说服力,本文基础数据未包含专业选手及残疾人选手的成绩,即全部为完赛的994名普通老百姓的成绩

此次共有883名男子选手、111名女子选手完成比赛;其中外籍选手122名,占总人数12.3%。男子选手完赛率略高于女子选手,分别为75%及65%。

平均完赛成绩3:25:12,其中男子选手平均完赛成绩3:23:42,女子则为3:37:07。如果按国籍对比,中国女子选手平均完赛成绩略优于外籍女子成绩,而中国男子选手则落后外籍男子选手16分42秒。


从年龄段完赛情况看,打铁的主力军集中在30至40岁之间,共有499人完成比赛,占总数的50.2%

男子选手16-19年龄组有2人完赛,来自台湾年仅16岁的张家豪更是夺得了老百姓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完赛成绩2:11:12。来自北京铁人三项运动协会70岁的韩老爷子则为此次比赛年纪最大的完赛者,总用时4:38:21,其中游泳用时45分26秒,比我还快【doge脸】。


男子选手平均完赛成绩3:23:42,其中游泳、T1换项、自行车、T2换项、跑步用时分别为0:37:43、0:07:51、1:29:54、0:02:45、1:05:29。

剔除16-19、65-69及70-74三个年龄组仅有7个样本量的成绩后,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年纪对完赛成绩的影响微乎其微,60-64年龄组平均完赛成绩仅比20-24年龄组慢了14分钟(40岁的差距),而25岁至64岁各年龄组平均完赛成绩均落在3小时20分至3小时30分区间。


女子选手平均完赛成绩3:37:07。其中游泳、T1换项、自行车、T2换项、跑步用时分别为0:39:04、0:07:55、1:37:19、0:02:32、1:10:19。剔除了20-24、55-59、60-64三个年龄组仅有7个样本量的成绩后,同样也可以得出年纪对完赛成绩的影响不值一提的结论。


换项应该是铁三比赛中最有意思的环节。T1、T2平均换项时间为7分52秒2分44秒,共计10分36秒。值得吐槽的是,T1换项之所以需要将近8分钟的时间,主要是因为主办方基于运动员刚游完泳需要热身的“考虑”,惨无人道的把游泳上岸区安排在换项区将近一公里之外。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外籍选手平均换项时间比中国选手快了1分15秒,这可能是由于外籍选手对于换项更加熟练且装备如铁三服更加完备造成。

不知道用什么作为文章结尾,反正觉得首次打铁成功后,自己又要进一大坑。一切慢慢来吧~期待明年的北京国际铁人三项赛!

历代帝王庙简介

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路北的历代帝王庙俗称帝王庙。其原址为保安寺,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是明清两代皇帝崇祀历代开业帝王和历代开国功臣的场所。

它是中国古建筑宝库中的精品,更是吸引海内外华人祭祖炎黄、颂扬先贤、增强历史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场所。

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初中母校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旧址。


【历史沿革】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六年(1373)在金陵(今南京)创建历代帝王庙,主祀三皇五帝和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大一统时期的开国帝王共16位,主祀人物均有塑像,排列的位置是三皇居中,五帝和历代帝王分列左右,并以周公旦、诸葛亮、穆呼哩等36位贤臣从祀。至此,对这些人物的祭祀开始统一在一庙中进行。

明朝迁都北京后,对历代帝王的祭祀或在南京进行,或在北京郊区和故宫文华殿进行,嘉靖皇帝于嘉靖九年(1530)兴建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人物沿袭南京旧制,但只设牌位不塑像。嘉靖二十四年(1545),撤消了元世祖忽必烈和穆呼哩等5位元代君臣牌位。之后,南京旧庙废弃。北京历代帝王庙成为全国唯一的历代帝王祭祀场所。

顺治元年(1644),明太祖牌位从太庙移到帝王庙,顺治二年(1645),恢复了对元世祖忽必烈的祭祀,同时增加了对辽太祖、金太宗、元太祖的祭祀,还增加了唐、辽、金、元、明等各族贤臣从祀,入祀人物达到62位。此举恢复并发展了统一多民族的帝王祭祀体系。

康熙皇帝在临终前,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颁布了“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祖外,尽入庙崇祀”的谕旨,他用宜粗不宜细的办法,提出了可入祀帝王的基本标准,回避了对选择评价入祀帝王的功过是非、褒贬好恶的纷争,提出了大历史帝王祭祀观。

乾隆皇帝更是提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把庙中没有涉及的朝代,也选出皇帝入祀。乾隆几经调整,最后才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188位。从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年间,在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

民国以后,历代帝王庙祭祀停止。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在景德崇圣大殿内举行过纪念活动。1931年陶行知、熊希龄先生在这里创办香山慈幼院幼稚女子师范学校,1941年更名为女子三中,1972年有更名为一五九中学至今。这期间,陆续拆除了部分古建筑,祭祀陈设、器具流失。庙宇年久失修,处于文物保护难,学校办学难的“两难”境地。

2000年,北京市政府、西城区政府投入巨资,搬迁学校,全面修缮帝王庙。一期、二期工程2002年底基本完成。2004年4月8日竣工,4月28日对社会开放。


【古老歌谣】

历代帝王庙有这样一个歌谣:“有桥没有水,有碑没有驮,有钟没有鼓,有庙没有佛”。

  • 有桥没有水:帝王庙坐北向南,门前并列三座石桥,但桥下并无河流;
  • 有钟没有鼓:庭院内东有钟楼,西边相应位置却无鼓楼,因此叫“有钟没有鼓”;
  • 有碑没有驮:对帝王庙进行大修时,在大门前竖立了两座用满、汉、蒙、藏等6种文字刻写的“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石碑。此两碑不是由石雕的“赑屃”驮载,而是立在抱鼓石座上,所以说它是“有碑没有驮”;
  • 有庙没有佛 :最初供奉着自三皇五帝至元世祖忽必烈共16位大一统的帝王牌位,两旁配殿设有32位贤臣的牌位。由于帝王庙虽名为“庙”,却非佛寺,所以说它是“有庙没有佛”。

【一些旧照片】

国外明信片上的景德崇圣殿
百年前的景德崇圣殿
百年前的景德崇圣殿内景
百年前的景德街牌楼
1959年女子三中某班级在景德崇圣殿前合影
1986年的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正门
1986年的景德崇圣殿(地上还有篮球场划线呢~)
始终修缮中的校园
北京一五九中学校长在历代帝王庙摘下学校校牌 (以上图片整理自网络)

【青春の回忆】
本来想写几句酸文,回忆一下初中校园里的蝉鸣和心爱女生的背影什么的,不过还是算了。历代帝王庙的三年,给我了无数美好的回忆和直到今日的众基友,足够了。

更何况青春无需回忆,我的青春还没有结束呢,科科。